近日,课题组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发表了题为“A low-emission strategy to recover lead compound products directly from spent lead-acid battery paste: Key issue of impurities removal”(2019, 210: 1534-1544)的研究性论文。喻文昊博士生和张培源硕士生分别作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这也是本课题组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文章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脱硫剂—NaOH和Na2CO3的脱硫机理及其对废铅膏回收过程中杂质转化的影响。
杂质的去除是目前废铅膏湿法清洁回收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研究发现,两种常用的脱硫剂NaOH和Na2CO3的脱硫效果和杂质转化规律的有很大的区别。对比碳酸盐脱硫剂Na2CO3,碱脱硫剂NaOH脱硫率高,脱硫速率快。其脱硫过程中PbSO4经过溶解-再沉淀过程,粒径变小,有利于脱硫的进行。另外Na2CO3脱硫剂在脱硫过程中会导致废铅膏中的BaSO4部分转变为BaCO3,使得脱硫铅膏酸浸后铅盐溶液中的Ba2+杂质浓度过高,不利于后续利用。在硝酸浸出脱硫铅膏步骤,可以通过控制pH获得Fe浓度极低的铅盐溶液。因此,利用NaOH脱硫,外加酸浸过程中氨水调节pH,可以在回收废铅膏中Pb元素的同时去除99%以上的Ba和Fe杂质,进一步获得高纯的铅产品如碳酸铅和氧化铅等。本文为废铅膏的清洁化回收制备高纯铅产品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18335364?via%3Dihub

